中鐵二十三局蘇州河堤防改造工程獲大禹獎
日前,由中鐵二十三局參建的蘇州河(真北路~蕰藻浜)堤防達標改造工程,榮獲中國水利工程領域的最高獎項——大禹獎,標志著該工程的設計、建設、運營質量達到了國內領先水平。
蘇州河航拍(蘇旭峰 攝)
一條蘇州河,半部上海史。蘇州河是上海的“母親河”,流經上海境內8個區。作為黃浦江支流中唯一一條流經上海市中心城區的河道,蘇州河兩岸都是建成區,城市化程度很高,人口密集度很大,其地理位置和走向決定了她在防汛安全中的重要性?!鞍踩?、生態之河、景觀之河、人文之河”,這是上海市委、市政府給蘇州河制定的建設愿景。為全面實現蘇州河功能完善和品質提升,上海市委、市政府循序漸進、多措并舉,蘇州河整治歷經“一期消除黑臭”“二期穩定水質”“三期干支流同步改善”三個階段,進入“四期全面消除劣Ⅴ類”階段。
真北路~蕰藻浜段堤防達標改造工程是蘇州河環境綜合整治第四期工程的骨干子項,位于蘇州河中游,東至真北路,西起蘇州河蕰藻浜河口,堤防改造約32公里,防洪標準為100年一遇,主要功能是提高地區防汛能力,完善蘇州河景觀休閑長廊建設,改善沿岸水環境、水景觀。工程共設兩個標段,中鐵二十三局承建的標段橫跨嘉定區、青浦區2個行政區,堤防改造長度約15公里。工程于2018年12月30日正式開工建設,2020年11月13日完工,2022年1月28日通過了上海市水務局主持的竣工驗收。
蘇州河項目3D打印生態廊道(陳建彬 攝)
該工程橫穿中心城區,施工干擾大、環保要求高、社會關注度高。中鐵二十三局秉持“綠色、開放、共享”的整治理念,嚴格遵守基本建設程序,建立健全安全管理體系,明確創優目標,實現了多項新技術的綜合應用。其一是采用3D打印技術進行預制箱梁砌塊生產,具有強度高、耐久性好、制作快、綠色環保等優點,這在上海市水利工程建設中尚屬首次;其二是發揮全產業鏈優勢,大規模采用裝配式防汛墻,不但有效提高沉降控制、錯縫控制、止水控制,而且大量減少了施工現場的建筑垃圾,同時解決了堤防達標與沿線生態廊道無法同步實施的問題,實現了堤防先行達標建設,又為遠期濱水景觀效果預留空間,減少廢棄工程;其三是迎水面采用造型模板,一改堤防灰色混凝土的生硬形象,根據蘇州河沿線不同風貌,把堤防設計理念融入區域海派文化和水文化,打造個性化堤防;其四是使用BIM+傾斜攝影技術,輔助開展施工總體部署;其五是采用靜壓植樁機施打鋼板樁,免震、低噪、無污染;其六是建設智慧工地,提升精細化管理水平。
裝配式防汛墻(唐麗華 攝)
據悉,該工程共取得5項國家專利、7項QC成果、7項行業工法等眾多創新成果,獲得“綠色建造二星項目”“上海市綠色工地”“上海市文明施工示范工地”“上海市安全生產標準化工地”“首屆全國生態混凝土創新設計應用大賽一等獎”“上海市水利優質工程獎”等諸多榮譽。